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无锡KTV招聘网 > 无锡热点资讯 > 无锡学习/知识 >  《立辟》魏国的刑书 《国律》赵国的刑书 《奉法》燕国的刑书

《立辟》魏国的刑书 《国律》赵国的刑书 《奉法》燕国的刑书

2022-11-30 22:41:39 发布 浏览 824 次

《立辟》:魏国的刑书。2《国律》:赵国的刑书。3《奉法》:燕国的刑书。4饰:通“饬”,整治。5鸿:通“洪”。6朝:使动用法,使……朝见。会(kuài)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市南。7防风:夏朝的诸侯国,位于今山东高苑县。8无事:无为。9比:比拟。10明主使民饰于道之故:据下文,此当作“明主使民饰于法,知道之故”。11佚:通“逸”。12赏:通“偿”。13材:通“才”。14道:由,从。15来:通“徕”。16伊尹、管仲:见3.2注。17比干、子胥:见3.2注。

当魏国正在彰明《立辟》、从事于法令推行的时候,有功劳的一定给予奖赏,有罪行的一定给予惩处,强大得可以匡正天下,威武得可以在四方邻国横冲直撞;等到法治懈怠,胡乱地给予奖赏,国土便一天天被割削了。当赵国正在彰明《国律》、从事于扩大军队的时候,人口众多,兵力强大,到齐国、燕国开辟领土;等到《国律》的实行懈怠,执政者软弱无能,国土便一天天被割削了。当燕国正在彰明《奉法》、重视官方决策的时候,向东把齐国的土地作为自己的郡县,向南和赵国、齐国一起全部攻取了中山国的领土;等到《奉法》的推行已经衰微,官方的决策不被采用,君主身边的亲信互相争权夺利,赏罚的决断听从臣下,那就兵力衰弱而领土被人割削,国家被邻近的敌国控制了。所以说:彰明法制的国家就强盛,怠慢法制的国家就衰弱。使国家强盛、衰弱的办法,它的明白已经像这样了,而当代的君主却还不搞法治,那么他的国家衰弱灭亡也是应该的了。俗话说:“家庭有了固定的产业,即使碰上荒年也不会挨饿;国家有了固定的法制,即使遇到危难也不会衰亡。”舍弃了固定的法制而依个人的意念来治国,那么臣下就会在智巧和才能方面修养提高自己;臣下努力造就自己的智巧和才能,那么法律禁令就不能存在下去了。这样,随心所欲的做法就通行起来,治国的正确方法就被废弃了。治国的正确方法,是除掉那些妨害法治的做法,这样就不会再被智巧和才能所迷惑,不会再被虚假的名誉所欺骗了。从前舜派遣官吏去排除洪水,在命令下达之前立功的,舜就把他们杀了;禹让各诸侯国的君主到会稽山上朝见他,防风部落的君主迟到了,禹就把他杀了。从这些事迹来看,在命令下达之前而擅自行动的,要杀掉;行动落后于命令的,也要杀掉;那么古代的人已经率先重视按照法令来办事了。所以镜子保持明亮而不受干扰,美和丑自会在镜子中类似地映照出来;秤杆保持平正而不受干扰,轻和重自会在秤杆上衡量出来。摇动镜子就不能使它保持明亮,摇动秤杆就不能使它保持平正,这就是说的法治的情况啊。所以古代的圣明帝王把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作为办事的常规,把法治作为治国的根本。这根本性的法制搞得好的,君主的名位就尊贵;法制混乱的,君主的名位就丧失。凡是有智慧有才能而圣明通达的人,也只有掌握了这规律和法制并用它们来办事治国,才能行得通,否则就行不通。所以智慧才能是偏于一隅的小道,不可以传给人。利用规律和法制来办事就万无一失,依靠智慧和才能来办事失误就多。挂起了秤杆来搞平衡,设置了圆规来画圆,这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英明的君主使民众按照法制来规范自己,这是懂得了治国规律的缘故,所以虽然安逸闲暇,也有功绩。丢掉了圆规而单凭技巧,抛弃了法制而单用智慧,这是糊涂昏乱的办法。昏乱的君主使民众在智巧方面修养提高自己,这是不懂得治国规律的缘故,所以虽然辛苦劳累,却没有成绩。抛弃了法律禁令而听从私人的请求说情来任用人,那么群臣就在上面出卖官爵,而从下面取得报酬,因此财利就归于豪门贵族而威势就转移到群臣身上了。所以民众没有尽心竭力地侍奉君主的心意,而致力于和上面的大臣搞结交。民众倾心于向上巴结大臣,那么货物钱财就向上流到大臣手中而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就被录用了。像这样,那么有功之臣就越来越少了。奸臣越来越多地得到进用而有才干的臣子被斥退,那么君主就会被奸臣迷惑而不知道怎么干,民众就会被奸臣笼络在一起而不知道遵循什么。这就是废弃法律禁令、把功劳放在次要的地位、根据虚假的名声和赞誉来提拔人、听从私人的请求说情来任用人所造成的过失啊。凡是破坏法制的人,一定会设置骗局假托某事来招致君主的亲近,又喜欢谈说天下罕见的东西,这就是残暴昏乱的君主被迷惑的原因,也是贤能的辅佐大臣被侵害的缘故。所以臣下称颂伊尹、管仲的成功,那么他们违背法制而致力于智巧就有了根据;称颂比干、伍子胥的忠诚而被杀,那么他们激烈而强硬地向君主进谏就有了借口。奸臣们上称商汤任用伊尹、桓公任用管仲的贤能和明智,下说纣杀比干、夫差杀子胥的残暴和昏乱,这根本不可以拿来作类比,像这样的行为要禁止。君主设立法治,是由于认为它正确。现在臣子中有很多标榜他们个人的智巧而认为法治是错误的人,他们用智巧来肯定邪恶的行为,非议法治来使他们的智巧站住脚。像这样的行为要禁止,这是做君主的原则。

19.6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故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富国而利臣,君不行也。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亲。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至夫临难必死,尽智竭力,为法为之。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故先王贤佐尽力竭智2。故曰: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知之矣。

从:通“纵”。2此句承上文“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而言,“智”下省“于明赏严刑”五字。

英明君主的原则是:一定要明白公与私的分别,彰明国家的法制,摒除臣子私下的小恩小惠。命令一下达臣民就一定执行,禁约一颁布臣民就一定不做,这是君主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则;一定要按照自己的个人欲望来干,对朋友守信用,不可能被奖赏所鼓励,不可能被刑罚所阻止,这是臣子维护个人私利的原则。维护个人私利的原则风行,国家就混乱;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则风行,国家就安定;所以公和私是有分别的。臣子有为个人打算的私心,也有维护国家利益的公义。提高自身的修养、廉洁清白而尽力为国、办事正直,当官有了权而不谋取私利,这是臣子维护国家利益的公义;不端正自己的行为,放纵自己的欲望,只顾使自身安逸、使自己的家庭得利,这是臣子为个人打算的私心。英明的君主在上统治,那么臣子就丢掉私心而奉行公义;昏乱的君主在上统治,那么臣子就抛弃了公义而按照私心来办事。所以君主与臣子有着不同的心思,君主按照自己的打算来畜养臣子,臣子按照自己的打算来侍奉君主。君臣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算计。损害自身来使国家得利,臣子是不干的;使国家富裕后让臣子得利,君主是不干的。臣子的内心,是认为损害了自身也就没有了利益;君主的内心,是认为损害了国家也就失去了与臣子的亲近。君主和臣子,是按照算计的原则结合起来的。至于那臣子遇到危难而坚决拼死,为君主绞尽脑汁、竭尽全力,那是因为法令的缘故才这样做的。所以古代的圣明帝王彰明奖赏的制度来鼓励臣民,严格刑罚的执行来威慑臣民。赏罚严明,那么臣民就会为君主拼命;臣民能为君主拼命,那么兵力就强大、君主就尊贵。刑罚和奖赏不分明,那么臣民没有功劳也会要求得到赏赐,而有了罪行却想侥幸得到赦免,这样的话,那么兵力就衰弱、君主就卑贱。所以古代的圣明帝王和贤能的辅佐大臣都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来严明赏罚。所以说:公私的分别不可不清楚,法律禁令不可不严明,古代的圣明帝王早已懂得这个道理了。

解老第二十

(第二十篇解释《老子》)

20..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2”,言其神不淫于外也3。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4。凡德者,以无为集5,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6。德则无德7,不得则在有德8。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9。”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