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周《蜀本纪》曰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见《世
谯周《蜀本纪》曰: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见《世帝纪》。
《蜀记》曰:三皇乘祗车出谷口。未详宓所由知为斜谷也。
《万机论》论许子将曰:许文休者,大较廊庙器也,而子将贬之。若实不贵之,是不明也;诚令知之,盖善人也。
三国志卷三十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其先本巴郡江州人。汉末,和率宗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以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璋听留二年,还迁益州太守,其清约如前。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县人,他的祖先本来是巴郡江州人。东汉末年,董和率领宗族向西迁移,益州牧刘璋让他担任牛鞞县、江原县的县长、成都的县令。蜀地富有,时俗奢侈,商人家庭,穿着像王侯一样,食物用玉器盛着吃,婚姻丧葬,耗尽所有的家产。董和亲自带头节俭,穿粗劣衣服,吃蔬菜淡饭,防止超过规定,为此制定规章制度,他所管辖的地方都风气转化、习俗变好,人们畏惧而不违犯。然而县里的豪强害怕董和的严厉法规,劝说刘璋调董和担任巴东属国的都尉。数千名年老体弱的官吏平民手拉着手请求留下董和。刘璋同意让董和留任了两年,回来后提升为益州太守,他还和以前一样清廉简约。和少数民族打交道,尽量开诚布公,南边的人爱戴信任他。
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自和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广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骄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
刘备平定蜀地,征召董和担任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共同主持左将军大司马幕府中的事务,进献可行的意见,废除不可行的想法,两个人成为很好的朋友。董和自为官享受俸禄以来,在外则统治异域,在内则管辖机要,有二十多年,死时家里没有两石米粟的财产。诸葛亮后来担任丞相,教诲群臣说:“府里设置参谋僚佐的目的,在于集合众人的智慧、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如果为了避免细小的嫌疑,便难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来反复商讨,事业就会遭受损失。提出不同意见反复商讨而且能找到适合的办法,犹如丢弃破旧的草鞋而获得珠玉。然而人心不能都做到这点,只有徐庶遇到这种情况不迷惑,还有董和在府里工作七年,事情有办理得不周到的,他反复提意见达到十余次,来启发劝告。如果大家能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像董和那样诚恳认真,忠于国家,那么我诸葛亮就可以减少过错了。”又说:“以前,我开始与崔州平交往时,多次从他那里了解到我的过失,后来结交了徐庶,经常被他开导教诲,以前与董和共事,他每次说话都毫无保留,后来与胡济共事,他也屡次有所谏诤劝阻;我虽然天性浅薄不明智,不能全部采纳他们的劝谏,然而我与这四个人始终相处得很好,也足以证明他们是敢于直言,不存疑虑的。”诸葛亮是如此地追念董和。
- 谯周《蜀本纪》曰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见《世[图]
- 天地运行而互相有通连万物总合而统一于“道”能通晓“道”的规律[图]
- 天子玉藻者十有二旒前后邃也延 龙卷 以祭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图]
- 《立辟》魏国的刑书 《国律》赵国的刑书 《奉法》燕国的刑书 [图]
- 江允凝曰黄山看云更佳[图]
- 陈平(?~前 )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原阳东南)人他年轻的时[图]
- 西戎我国周代时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徐偃(yǎn)王徐国国君徐古代[图]
- 一之日周历一月的日子即夏历十一月凡言“一之日”、“二之日”、[图]
- 凡用兵者必先自庙战主孰贤将孰能民孰附国孰治蓄积孰多士卒孰精甲[图]
-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