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的第一步就陷入到层层叠叠的服饰民俗之中尽管婴儿长大以
人生旅途的第一步,就陷入到层层叠叠的服饰民俗之中。尽管婴儿长大以后,对这些根本没有印象,但是作为新生儿的父母,作为整个社会的人来说,却标志着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人们在这里看到生命的延续,看到了未来,也似乎看到了希望,因而以自认为有寓意的服饰,去举行多年传承下来的仪式,就好像是在为下一代的人生大厦奠基一样。
新的一个被服饰所围绕的人,一生下来,便是社会集团中的成员。生命,从此开始,也从这里闪光,服饰将从此伴随他走过一生。
成年礼服饰
在古代社会中,尤其是原始部族,将儿童长成大人的年龄界限看得非常重。不像现代,当中学生自觉长大以后,只知”十八岁花季”,可以自为地穿上成年服装。甚至于几岁的幼儿,只要父母有兴趣,也可以完全按成年人的装束打扮他,西装、领带、皮鞋、手表,女童还可以烫发,当一切就绪以后,俨然是一个“小大人”。至于儿童的穿着,人们只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考虑,为了免使其受到成年服饰的约束,才给他或她穿上宽大、舒松、鲜艳等所谓能照顾儿童特征的服饰,而并不是从意识上受到某一种限制。
古代社会以及如今尚存留的原始部族,都认为儿童成为大人是很严肃的一步,是人生中的一项大事。儿童一旦成为成年人,就意味着他可以从此参加部族中的议事,可以谈情说爱,寻求配偶,并且有义务为这一个群体去战斗乃至献出生命。以古代社会和原始部族的这种不成文规定(这正是民俗形成的特征)来与近代文明社会相比,前者儿童到成年的进程是跃进式的,一步到位;而后者儿童到成年只是循序渐进的,人们将其分为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就前者来讲,这一跃进需要一种民俗形式,那就是“成年礼”,或叫“成丁礼”。成年的最外显的标志就是更换服饰,变异发型。一穿戴上约定俗成的成年人服饰,改为成年人的发型,儿童就从这一刻起算作成年人了。
古代社会习俗
古代社会有关成年的仪礼规定,当属中国最为明确而且完备,其最明显的即是服饰。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于两汉时编纂的《礼记》中有多处文字记载。如《礼记·曲礼上》有:“男子二十而冠。女子许嫁而笄”,而且称岁人为“弱冠”之年,意为刚刚进入成年。所谓冠,在这里是指像成年人那样穿礼服,因为礼服中就以冠戴为主要标志。加冠的程序是,先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俗称“三加”,加冠以后的人才能除姓名外使用字、号。加冠这一年,就称为这个人的“冠年”。女子加笄,笄就是簪子。幼年时垂发,连同男童都被称为“垂髫”。潘岳《藉田赋》中有“被褐振裾,垂髫总发”,陶潜《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是以发式点明那个年龄段的。女子盘发插上簪子,也要举行仪式,名为“加笄礼”。
关于男子加冠和女子加笄的年龄,因地因时有异。如清代时山东等地,男子~岁之间可随时举行加冠礼。安徽的江淮地区则一般就在岁或岁。女子加笄全国流行,但年龄限定不一,有些是在岁时,也有的是在结婚前。《仪礼·士昏礼》中就有“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后来大多在婚前一日,请一位多子多孙的老妇人,给这个女子修额,用细丝线绞除面部汗毛,洗脸沐发,挽髻加簪。
- 谯周《蜀本纪》曰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见《世[图]
- 天地运行而互相有通连万物总合而统一于“道”能通晓“道”的规律[图]
- 天子玉藻者十有二旒前后邃也延 龙卷 以祭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图]
- 《立辟》魏国的刑书 《国律》赵国的刑书 《奉法》燕国的刑书 [图]
- 江允凝曰黄山看云更佳[图]
- 陈平(?~前 )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原阳东南)人他年轻的时[图]
- 西戎我国周代时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徐偃(yǎn)王徐国国君徐古代[图]
- 一之日周历一月的日子即夏历十一月凡言“一之日”、“二之日”、[图]
- 凡用兵者必先自庙战主孰贤将孰能民孰附国孰治蓄积孰多士卒孰精甲[图]
-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图]